谨防“素质教育”成陷阱
谨防“素质教育”成陷阱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北京论坛(2009)举办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自主招生可以招收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但如果做不好也可能走偏,可能让农村的孩子更没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这位农村出身的大学校长说:“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会知道尊重别人,会更能吃苦。”
自主招生会不会成为农村学生进入好大学的“拦路虎”?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表达的忧虑情绪,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整个社会忧虑情绪的折射。而他对素质的认识,在笔者看来,则是对当下教育界对素质理解偏差不满的实证。曾几何时,所谓的素质成了“唱歌跳舞”、体育特长、各种竞赛成绩的“代名词”,由此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高考加分“不透明”乃至舞弊事件,这些都对农村学生进入好大学构成了阻力。在这样的素质观下,“吃苦耐劳,尊重别人,感恩”等真正的作为一个人的“素质”被无情抛弃了,宽容、爱、品质等属于人之为人的“素质”被阉割了。因此,周校长提出素质要**考量,“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的说法,在笔者看来,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对整个社会也有纠偏的意味在内。
周校长的这番话还透露出目前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城乡不公问题。有数字为证,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北师大农村学生比例由1998年的30.9%下降到了2002年的22.3%。数字背后的一个社会大背景是农村孩子在高考制度下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数字显示,“在农业户口的居民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口仅占0.7%”,而一项对国内37所不同层次高校1994和1997级学生近7万人的调查,在城乡之间,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整体差距为5.8倍,在国内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即便在*低层次的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超过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名义差距——2.8倍。各职业阶层间的差距则更加明显,农民阶层与整个非农阶层的整体差距是5.6倍,在国内重点高校中是9.2倍。二者共同折射的信息是农民与非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差距悬殊。
据报道,从国内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也就是说,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30年来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现代教育的理想和使命是努力减少由出身造成的对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机会的制约。目前我国大学中农村学生数量递减的现象让人汗颜。在此语境下,笔者以为,应谨防所谓的素质论成为农村学生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又一个陷阱
上海明精防腐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新闻技术部